市经开区老峰镇除了泉河村之外,其它14个村(社区)截至目前已有11个村(社区)完成了棚改征迁,土地性质在改变,居民身份在转变,在这样的乡村裂变中,酝酿着未来城市发展的力量
4月10日,市经开区老峰镇泉河村忙碌异常:
77岁的杨贵凤正在打包行李,准备离开这个世代袭居的村庄。
个体户陈益计划关闭经营了13年的超市,寻找新的店面。
余永权在种植了17年的土地上,采摘着最后一季草莓,同时筹备着迁入另一个基地……
棚户区改造正在泉河村进行,这个有着500户居民的村庄通过棚户区改造已征迁搬离180户,余下的320户将在今年全部征迁搬离;全村3200多亩土地也已全部征迁。这里将成为经开区新区的工业用地。
泉河村正是老峰镇的缩影,随着城市框架的拉大,乡村正蜕变为城市发展用地,城市发展的新力量在这里积蓄着。
对土地的不舍
当日上午,记者来到杨贵凤家。一栋两层小楼,屋内已经收拾得差不多,师傅正在拆卸空调;屋外和煦的阳光下,晒着冬被和半干的雪里蕻;屋侧开荒的菜地上种着包菜、蚕豆、蒜苗……“可惜等不到蚕豆熟了,这两三天就得搬走。”杨贵凤依依不舍地说,这栋房子是1990年大儿子盖起来的,平常住着五口人。随着今年老峰镇泉河片区棚改项目的启动,全村320户都纳入征迁范围。
杨贵凤的大儿子正是泉河村的党总支书记陈伍。作为书记,他率先垂范,是全村第一个主动搬迁的。作为普通户主,他心中也有着万般不舍,令陈伍更加不舍的是泉河村草莓基地。500多亩的草莓基地是陈伍从1999年起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。他说:“当初大部分人都不相信能赚钱的,不愿意把土地租给引进的种植户,我就把自己和信得过我的村民的土地集中了30亩起步发展种植。”从最初引进的5户种植户发展到如今本土的326户种植户。
余永权就是326户中的其中一户,从2001年开始种植到现在已经有60亩的面积了。说到这块土地的征迁,他万分不舍:“我对这块地有感情,实在是不舍得离开。”
对新生活的向往
在泉河村村口,村民陈益经营了13年的超市也在此次棚改征迁范围内,这个200多平方米的超市维系着陈益一家四口的生计,他决定寻找新店面继续老本行。
“重新开新店生意难免会受到影响吧?”记者问。“那是肯定的,但是生意都是一点点做起来的,人气也是一点点积攒起来的,我这个店也是从无到有慢慢经营起来的呀,新店也一定可以的。”陈益信心满满地说。
陈伍也没有困在不舍中,他四处考察、争取政策,最终在老峰镇的长山村选定新的种植基地,为种植户预留土地。在村委会的会议室里,他说:“新基地一定有优惠政策,而且这个政策一定是细致的、具体的、实在的,是从我们农民的角度考虑,我们一定能发展好新基地。”
因为不舍得,余永权拒绝了别的乡镇的入驻邀请,选择将草莓种进长山村的基地,留在老峰镇。对于新基地,余永权非常熟悉,他笑着告诉记者,“准备在新基地上扩大20亩,争取下半年能达到80亩。”
“这一边以后都是开发区新区,是工业园区了,我们村委会转型成为服务型社区。”陈伍说,“目前我们已经在居家养老、志愿者服务等方面进行学习考察了,唯有顺应时代潮流,才能更快地跟上时代步伐。”
1、安庆新闻网(http://www.rmhdevelopment.com)是由安庆日报社主办的综合性新闻门户网站。本网源自《安庆日报》、《安庆晚报》、安庆新闻网的所有原创新闻作品(包括新闻、信息、图片、视频及音频资料等),版权归安庆日报社所有。未经安庆新闻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须注明来源和原链接,如“安庆新闻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2、本网所转载的其他媒体作品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及时通知。
3、如需转载安庆日报社旗下《安庆日报》、《安庆晚报》及安庆新闻网享有版权的作品,请来函或来电与安庆新闻网联系。
上一篇文章:新春记者行:繁荣农村文化 助推乡村振兴
下一篇文章:最后一页